红色历史丨苏州相城:红色烽火映阳澄
更新时间:2021/5/7 7:35:04

阳澄湖北岸,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度假区(阳澄湖镇)消泾村老街26号,阳澄湖地区抗日斗争史迹陈列馆坐落于此。当年,它是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驻消泾办事处驻地,馆名由原新“江抗”司令夏光亲笔题写。

消泾地处原吴县、常熟、昆山三地交界处,距阳澄湖仅500米,是水上交通要枢。1939年9月,联络站、办事处设驻在沈菊英(我党地下交通员、烈士)家。

199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中共吴县市委筹建该馆。陈列馆由抗战时期中共苏州县(工)委交通联络站暨“江抗”驻消泾办事处旧址(沈菊英、陆义母子故居)改建而成。馆内116幅历史照片、42件资料、7幅图表和68件实物,真实反映了抗战期间阳澄湖地区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本侵略者、汪伪政府以及反动顽固势力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历程。

阳澄湖地区抗日斗争史迹陈列馆

36名新四军伤病员组建新“江抗”

抗战时期,阳澄湖地区和苏州城西北地区是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1939年5月,新四军第六团挺进苏州农村水乡地带,奏响了苏州这片革命热土的抗战序曲。

1939年5月1日,团长叶飞率领新四军六团,由茅山根据地出发东进抗日,东进部队改用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番号,六团外称为“江抗”二路。在与“江抗”三路会合后,“江抗”总指挥部成立。同年6月,“江抗”总指挥部移驻苏州(吴县)阳澄湖一带。同年9月,中共苏州县工作委员会成立,下辖南北桥、渭塘、太平、湘城、悬珠五个区工委。至此,苏常地区建有常熟、苏州两个党的县级领导机关。

苏州县工作委员会成立后,大批民运工作干部深入乡村,举办农民读书班,印发抗日宣传品,组织抗日群众团体,发动群众支援“江抗”。同时,在太平、消泾分别成立“江抗”办事处。

“江抗”东进开创了境内区域乃至整个东路地区的抗日局面,也被国民党视为“越界”,并勒令西撤。同年11月,中共苏州县工委迁移至常熟东唐市,境内五个区工委、两个办事处随之撤销。

“江抗”西撤后,在苏常游击区坚持斗争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东南局和新四军军部鉴于坚持东路抗战的重要性,决定加强东路抗日斗争的领导,作出“目前东路部队由省委负责直接指挥”的部署,要求“大量发动群众游击斗争,争取广大群众与建立地方统战”。

1939年11月,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简称新“江抗”)在唐市附近举行成立大会,保留“江抗”办事处,夏光任司令,杨浩庐为副司令兼政治部主任。新“江抗”成立时,由在阳澄湖地区疗伤的36名新四军“江抗”伤病员组成,至11月中下旬扩建为一个特务连,成为新“江抗”发展的骨干和主力。1940年初,新“江抗”发展成为4个连共400余人,为建立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战粉碎日伪军阴谋,17名指战员牺牲

1940年2月6日,农历春节前夕,新“江抗”部队在常熟北桥伏击日伪军下乡抢粮的汽艇后,当夜,夏光、杨浩庐率部队乘坐小木船,向阳澄湖畔苏州(吴县)洋沟溇村转移,打算利用这一带芦荡泽国、地形隐蔽的有利条件进行休整。

第二天是庚辰年农历除夕,新“江抗”战士们在村里帮助群众挑水扫地,还搭起戏台排演文艺节目,准备大年初一举行军民联欢会。

大年初一早晨,阳澄湖东岸巴城镇的日军警备队出动六七十人,身披蓑衣伪装成渔民,乘坐木船前来偷袭。木船一靠岸,船舱里潜藏的日伪军立即跳上岸,用步枪、机枪、掷弹筒向村庄猛烈开火。隐蔽在芦苇荡里的另外三艘日军汽艇则开足马力冲向岸边,掩护日军先头部队进攻。上午8时许,洋沟溇战斗打响。

枪声响起后,我特务连迅速抢占村庄高地和房顶进行阻击,一连插向村东头侧击日军。日军见偷袭不成改为强攻,双方凭借村落的房屋进行激烈争夺。洋沟溇村的群众踊跃支前,用船运送新“江抗”部队,还在一些小河沟上搭建浮桥便于部队行动。

在敌强我弱、敌方有备而来的情况下,新“江抗”英勇抗击,拖住敌人,并包抄到日军侧背,击毙日军指挥官斋藤。日伪军不敢恋战,慌忙收兵撤走。新“江抗”也随即撤往常熟苏家尖、董浜一带休整。

这次战斗,日军除指挥官斋藤被击毙外,还有30余人死伤,损失过半。新“江抗”也付出了重大代价,击中斋藤的一连连长彭海清等17名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生命,副司令兼政治部主任杨浩庐等10余人负伤。

洋沟溇之战是新“江抗”第一次集中行动,特务连等三个连和一个独立大队参战,是新“江抗”初兴之时的重要一战,粉碎了日伪军企图消灭东路抗战力量和指挥机关的阴谋。新“江抗”也经受了战斗的考验,初步取得了在水网地区作战的经验,为以后在苏州水乡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再度兴起抗日斗争的新高潮奠定了基础。

一年战斗47次,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

1940年4月,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率部来到东路地区,根据中共中央东南局和新四军军部关于建立苏南东路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决定,成立东路军政委员会,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依靠根据地培养基本部队、训练军政人才、提供后方给养。江南抗日义勇军改名为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仍简称“江抗”),成立“江抗”东路指挥部,以扩大东路抗日阵地。

同时,新“江抗”和常熟民抗进行整编,新“江抗”编为“江抗”第二支队。随后,江苏省工委派出大批干部下乡,充实东路地区的革命力量,阳澄湖地区的消泾、陆巷也分别成立党支部。同年5月,苏州县工委在各地发动“红五月”运动,先后成立“农民抗日协会”“青年抗日协会”“妇女抗日协会”等群众团体;7月,苏州县工委在消泾、陆巷地区设立消陆区委。

1940年9月,苏州县人民抗日自卫会在常熟东唐市成立,消陆区人民抗日自卫会同时成立。接着,消陆区各乡、村也相继成立抗日自卫会。当月,东路军政会、“江抗”东路指挥部和东路特委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江抗”东路指挥部西移澄锡虞,东路特委机关暂留苏常太,成立“江抗”后方留守处。由此,苏常太地区成为东路抗日根据地的后方基地。

随着根据地的拓展,“江抗”东路指挥部所属主力武装由1940年4月时的2个支队400多人,半年内发展到6个支队3000多人。

在“江抗”和东路地区人民群众的英勇奋战下,从新“江抗”成立至1940年10月的一年间,共经历大小战斗47次,控制了东路地区的大小市镇94个和人口200余万的广大农村,基本形成了以苏常太为中心、东至昆嘉青、西至澄锡虞的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是年11月26日,“江抗”驻湘城办事处成立。

在新“江抗”成立一周年时,谭震林提出扩展根据地的新任务:“我们第二阶段的方向要向东、向南、向着大上海——我们斗争的目标,向着太湖、淀山湖前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