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借据映照初心
更新时间:2021/5/16 23:47:05

这是一张尘封了62年的借据。

这是一份经历了血与火的承诺。

1996年暮春的一天,在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延寿瑶族乡官亨瑶族村。村民胡运海在老屋里整修灶台时,在墙里面发现了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子,打开之后,里面竟是一张发黄的毛边纸,边缘部分已经破损。待他小心翼翼地将纸铺开时,几行工工整整的毛笔字跃然眼前:

借据

今借到胡四德伯伯稻谷壹佰零伍担生猪叁头重量伍佰零叁斤鸡壹拾贰只重量肆拾贰斤。

此据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

具借人叶祖令(印章)

公原(元)一九三四年冬

“一张借据”原件,现收藏于汝城县档案馆。

借据中提到的胡四德正是胡运海的爷爷。随着借据的发现,一段红军与瑶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浮出水面。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开始了伟大的长征。在突破国民党的第一道封锁线之后,10月29日至11月13日,中央红军主力共计8.6万余人,分五路进入湖南省汝城县,历时16天,行程130余公里。

在汝城的16天时间里,红军历经20余次浴血奋战,攻破碉堡100多座,伤亡9700余人,成功突破了敌人的第二道封锁线。

在汝城的16天时间里,红军打土豪、分田地,宣传党的主张,播撒革命火种,赢得了当地群众的拥护和支援,军民共同谱写了鱼水情深的动人篇章。

1934年11月初,红三军团先遣部队到达汝城县延寿乡官亨瑶族村。当地瑶民不知红军来历,纷纷赶着家畜,扛着粮食,躲避到偏僻无人的山谷。

为了消除群众的疑虑,红军在胡氏宗祠、学校旁自扎草棚,并严令红军战士不得在农户家借宿,更不得拿农户一钱一物。如此一来,村民开始慢慢地了解红军,东躲西藏的群众也陆续回到家里。

村民胡四德看到,红军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的东西秋毫无犯,是支仁义之师。作为同乡,胡四德与时任红三军团司务长的叶祖令有过接触,知道了当年领导延寿开展农运的李涛、宋裕和也在这支队伍里,是穷苦人的队伍,倍感亲切。当得知红军严重缺粮,有的战士已经几天几夜没吃过什么东西时,胡四德心里很是难受,便同族人商量如何帮助红军筹集粮食,渡过难关。

“一张借据”雕塑。傅聪 摄

在胡四德带领下,各家各户自发筹粮,并从宗族维新学校的粮仓里挑出全族的备荒备灾粮,总共筹集到105担稻谷、3头生猪、12只鸡,送到了叶祖令手中。

部队转移时,叶祖令写下一张借据,郑重地跟胡四德说:“胡伯伯,现在红军筹款非常困难,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全国就会解放,那时候,请您拿它去找政府兑现吧!”

延寿乡属山地气候,常年低温、多雾,不宜农作物生长,且山体多为石篱,良田不足,土地贫瘠。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村民种植玉米、红薯、糁子、土豆等,稻谷非常珍贵。此外,当地村民的富庶程度差异不大,少有富者。村民大都以长衣至膝盖,撒裤腿,打赤脚,深秋寒冬不能饱食。“衣裳破烂”“短衣匮食”“糠(米糠、谷壳)菜(野菜)半年粮”,是当时村民生存生活的状态。

据汝城县党史专家研究分析,借据里的105担稻谷,折合为13650斤,相当于是当时胡氏宗族150余人大半年的口粮,是村民们紧衣缩食省下来的储备粮。

“一张借据”发现处。

红军走后,胡四德悄悄将借据藏起来,直到去世也没有拿出来。

胡运海发现借据的消息不胫而走,村干部将此事上报后,立即引起了上级组织的高度重视。然而令人悲痛的是,经有关部门查实,当时写下这张借据的叶祖令,已于1934年12月在长征途中作战时英勇牺牲,时年28岁。

1997年5月17日,汝城县委、县政府、县人民武装部,在官亨村隆重举行了兑现仪式。按时价折合,向胡运海兑现1.5万元。胡运海是胡四德老人唯一的孙子,生活过得比较贫苦,终身未娶。接到兑现款,胡运海很激动,他表示,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党和政府依然兑现了这个借据。胡运海随即将其中1万元捐献给村里的学校,用于修缮简陋校舍。

“一张借据的承诺”专题陈列馆。傅聪 摄

一张借据,历经62年。一借一还,一兑一捐,情意绵长,寓意深远,承载着党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的深厚情感,蕴含着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红色密码。

1934年11月7日,毛泽东、朱德在汝城联名发布了《出路在哪里》宣言书,号召工人、农民、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团结起来,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统治,实现共产党的主张,建立工农自己的军队、工农兵自己的政府。这份宣言书直指民心,让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觉醒后,成为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实力量。一时间,农村广大群众踊跃参军,烧水煮饭,送衣筹粮,做向导,当挑夫,倾力支援红军。

前来陈列馆参观的党员群众。傅聪 摄

“‘一张借据’的故事正是军爱民、民拥军的真实写照。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没有人民的支持,我们党就会像离开水的鱼,行之不远。”湖南省汝城县委党史研究室专家何艳云说。

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上前进,兑现了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如今,这里建起了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青石寨核心展示区,新修建的胡四德老人旧居、“一张借据的承诺”专题陈列馆等场馆成为当地的“红色名片”。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前来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湖南省汝城县中医医院青年党员唐汝军在参观后深有感触地说:“感到红军不容易,新生活来之不容易。今天在这里回顾历史,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激励自己砥砺初心、践行使命。”

青石寨阻击战发生地。傅聪 摄

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纪念碑。傅聪 摄

下篇:不变的初心

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岁月悠悠,硝烟远去,这份初心始终如一,“一张借据”的承诺还在继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决胜号角。在党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官亨村大踏步发展,奏响了奋斗新时代、同心奔小康的乐章。

延寿瑶族乡官亨村下辖15个村民小组,有几个组在深山里,山路崎岖不平,村民出行成了难题。其中最远的是黄泥尖组,距离村中心11公里,海拔1100米,坐大货车到山脚下,还要徒步3公里,行程约40分钟。“我们在走访中了解到,村民最大的期盼就是路通到家门口。”官亨村党支部书记胡炳灯说。

官亨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傅聪 摄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从2018年开始,官亨村新修建公路9公里,15个村民小组全部通达,解决了村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2018年9月30日,易地扶贫搬迁63户248人全部入住新房,住房安全得到保障。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坐落在拥军广场,两层的楼房鳞次栉比,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走进胡省庆家,他刚从地里种植小米椒回来。胡省庆今年72岁,家里3口人,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前住在黄泥尖组。“路修好之前,家里种植的农产品两个月才上门收一次,非常不方便,也没有什么收入。”胡省庆告诉记者,搬迁后他们住进了新房,村里给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加上种植收入和政府的补助等,2020年家庭收入达到1.7万元。谈到现在的生活,他乐呵呵地说:“现在不仅住进了这么好的房子,而且出门方便,看病方便,孩子上学方便。我们打心底感谢党和政府。”

胡省庆一家住进了新居。郭慧 摄

确保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产业兴旺是关键。官亨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大力推进金银花、烤烟产业和大沙洲农旅融合蔬菜产业示范带建设。“扶贫要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不断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驻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张云考介绍说,“为此,我们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帮助村民学技术。”现在,全乡最大就业扶贫车间落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提供稳定就业岗位120多个,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梦”。

扶贫车间。郭慧 摄

记者在扶贫车间见到了正在埋头工作的胡会东。胡会东今年30岁,父母亲身患残疾,没有劳动能力。2018年,他在广东务工时,突发脑溢血。得知这一情况后,村干部第一时间把他接回来,想方设法积极筹集费用,对他进行救治。去年7月胡会东出院后,村两委班子考虑到他大病初愈,行动不便,便安排他到村里的扶贫车间做工。“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这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我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挺得过来。”胡会东感慨道。

当年与红军结缘,如今跟党奔小康。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近年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官亨村的住房、教育、出行、通讯、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之前遇到雷电天气就断电,尤其在深山里,电压不够,米饭常常焖不熟。2019年农网升级改造完成,供电可靠率达到100%。2018年官亨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2020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27户458人全部脱贫,人均年收入达到1.6万元。

官亨村旧貌。

官亨村新貌。傅聪 摄

官亨村日新月异的变化凝结着广大党员干部的倾情付出和无私奉献。2017年冬天,当得知住在山里的孤寡老人何海古家里水管冻裂了,乡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扶贫干部等一行4人,马上带着被子、食用油、大米、木炭、水管等物品前去看望老人。当时天正下雪,山路湿滑,寸步难行,一行人走了近2个小时。到了老人家后,他们顾不上休息,立即修理水管,帮助老人烧好取暖的火盆。

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张借据”体现的是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时代变了,党的优良作风没有丢,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丢。近年来,汝城县常态化开展“日访夜谈”活动,推动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宗旨、服务群众。党员干部白天深入田间地头访民情,晚上召开夜谈会听民意,和群众共话脱贫致富,共谋发展大计,为群众解决了一大批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村里谁家水管漏水了,谁家插秧缺少劳动力,党员干部总是冲在最前面,第一时间上门服务群众。“我们要求党员干部把上门的群众当亲人待,把村里的群众当亲戚走,把群众的满意当作最大的认可。”湖南省延寿瑶族乡党委委员、驻村干部何宁飞说。

官亨村党支部开展“日访夜谈”活动。

“一张借据”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给后人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官亨村的每一名村民不仅是“一张借据”故事的积极传播者,也在身体力行践行着光荣传统。村民之间互帮互助,干群之间和谐融洽,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2019年7月,官亨村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互助会,由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担任会长,积极吸收村里乡贤、在外人员等参与,成为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我们要继续把‘一张借据’故事讲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胡炳灯说。

官亨村新貌。傅聪 摄

走过光辉与苦难的百年历史,“一张借据”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行程万里、不忘初心。岁月沧桑,改变的是革命老区的山乡面貌;初心如磐,不变的是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今日之瑶乡,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一畦畦稻田纵横相通,处处绿树成荫,一派勃勃生机。这片红色的热土正在发生着历史性巨变,续写着新时代党群关系新篇章。(郭慧 李艳芳)

(文中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汝城县委宣传部、党史研究室提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