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多位开国将帅为什么要改名?

  • 2021-06-05
  • 13253

说起新中国开国将帅,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等十大元帅,粟裕、徐海东、陈赓等十大将军的名字如雷贯耳。然而不为人所熟知的是,他们中很多人曾经更改名字,有的甚至多次改名。这些开国将帅为什么要改名?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记忆?纵览诸位开国将帅的改名经历,三方面考量最多:一是明志,这是多数开国将帅改名的主要原因。原名“彭得华”的彭德怀,在长沙投考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时改名彭德怀,寓意“君子怀德”。他告诉妻子,自己不想升官发财,置田买地,而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多为人民办好事的人。改名明志的还有“布衣元帅”徐向前,他原名“徐象谦”,字子敬,改名就是为了时刻警醒自己冲锋在前,为革命赴汤蹈火。叶剑英在考入云南讲武堂时,特意将名字从“宜伟”改为“剑英”,立志做“民之利剑”,为国为民、英勇奋战。开国大将许光达原名“许德华”,在分配到洪湖根据地从事武装斗争前,他更名为许光达,意在经过不懈的奋斗,必达光明的彼岸。在艰苦卓绝的……

了解更多

【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天安门广场国旗到底升至多少米?

  • 2021-06-03
  • 13377

天安门广场的国旗会升至多高?尽管多数国人知道天安门五星红旗日出而升,日落而降,但对国旗高度到底是多少,网上却说法纷纭。民众观看、拍摄北京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 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如今在网上检索相关关键词,“天安门广场国旗只升到28.3米”的说法可谓“铺天盖地”。至于为什么要取28.3米这个数字,有些文章的解释也是有板有眼,称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间是1921年7月,而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10月,中间正好相差28年零3个月。为纪念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到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历程,天安门广场的国旗只升到28.3米。尽管这一数字饱含了一种特殊的意涵,但事实并非如此。目前天安门广场所使用的国旗杆净高度为30米,旗杆高度即升旗高度。国旗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在直立的旗杆上升降国旗,应当徐徐升降;升起时,必须将国旗升至杆顶。换言之,国旗应该升至30米,而非网传的28.3米。原天安门广场国旗班班长赵新风此……

了解更多

【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和蔼可亲的周总理为什么会让部长们“怕”?

  • 2021-06-02
  • 13312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不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部长们都曾回忆说,最怕周恩来总理的“认真”。有一次,一位部长汇报工作时多次使用“大概”“可能”“差不多”等模糊字眼,周总理严厉的批评顿时让他下不来台:“你签了字,问你情况答不上来,就是官僚主义!”看到这样的故事,可能会有人叫屈——一部之长每天那么多“大事”要处理,些许细节不记得有什么大不了?大国总理日理万机,怎么还有心情和精力去抠几个字眼呢?然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若身居领导岗位者动辄满足于“大概”“可能”“差不多”,上行下效恐怕将成必然,各级工作里不知会注入多少“水分”。时下热播剧《山海情》中有这样一段情节,某主管农业工作的领导干部不深入村间地头了解实际情况,为了“政绩”想当然地向上汇报和吹嘘,大搞形式主义,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倘若上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如周总理一般足够“认真”,要求干部们都用实实在在的数据说话,还会被……

了解更多

【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陈云为什么说“吃饭要照镜子”?

  • 2021-06-01
  • 13325

近年来,“光盘”二字深入人心,杜绝浪费珍惜粮食成为社会风尚。其实,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践行“光盘行动”的标兵。不论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还是后来条件有所好转,陈云的“食谱”即便略有变动也是大同小异,常年以青菜豆腐为主,几乎不见任何所谓“高端食材”。哪怕很多人建议他补充营养,或者准备滋补品给他,都无一例外被“顽固”地拒绝或退回。他还说,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仅仅为了吃饭。延安时期,有一些出身富裕家庭的年轻人投身革命后,并不习惯延安生活的艰苦。他们会去饭馆点很多菜,经常没吃多少就扔掉。对此,陈云非常反感。他在一次群众大会上批评了这一现象,并说:“吃饭要照镜子。就是不仅把饭菜吃完,还要端起盘子来,用馒头擦干净盘底的油渍,用干净明亮的盘子当镜子照。”号召他人节约粮食的同时,陈云对自己的要求也异常严格。每顿饭他都把所有的饭菜吃光,连汤都喝得干干净净。有时候过年过节,工……

了解更多

【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邓小平为什么有个“油印博士”的雅号?

  • 2021-05-30
  • 13305

众所周知,邓小平被誉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而在他早期的革命岁月中,一个“油印博士”的雅号则记录了他留学法兰西的岁月。那么,当时的他是因何得名的呢?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面对危亡的时局,各种思潮并起,求索救国道路。在中国国内,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诞生。而在远离中国的欧洲大陆,1922年诞生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少共”(后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留学法国的邓小平也成为其中一员。1922年8月,“少共”机关刊物《少年》月刊创刊,没多久后,邓小平就被调入该刊,负责刻蜡板,成为编辑部里最年轻的成员,担负起传播共产主义、团结旅欧青年的重任。他白天勤工俭学,晚上进行刻印工作,虽身居陋室,条件艰苦,但工作热情丝毫不减。他会把稿件一笔一画地刻写在蜡纸上,然后用一台简陋的印刷机印出,再装订起来。1924年2月,《少年》改名为《赤光》。邓小平对《赤光》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严肃……

了解更多

【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刘少奇为什么被称为“刘九书柜”?

  • 2021-05-29
  • 11388

刘少奇是开国元勋及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对其有了解的人或许听说过,刘少奇有个外号叫“刘九书柜”。这一称呼因何而得?这要从他早年求学读书的历程开始谈起。刘少奇生于湖南一个农民家庭,少时便展现对读书的热爱。一个冬天,因看书入迷,刘少奇竟未发觉被炭火烤着的棉鞋,被笑称为“小书柜”。很快,他“读书狂”的名声就远近闻名,由于在家中排行第九,被同学和乡人称作“刘九书柜”。参加革命后,尽管环境险恶,但只要有时间,刘少奇总是手不释卷。用他自己的话说:“没有文化,就搞不好革命工作。”正是以一生都秉持的“学习、学习、再学习”精神,刘少奇从农民家庭出身的学子,成长为贡献卓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其间从未停止对知识的探求。对于读书、学习的热衷,不是只专属于刘少奇的特质。毛泽东读书不分场合时间,床上也常堆满书,撤离延安时,即使丢下其他物件也要带着大量书籍转战奔波;周恩来出身书香门第,精读和涉猎中外思想……

了解更多

彭雪枫:南征北战以身殉国

  • 2021-05-28
  • 11368

彭雪枫像。新华社发彭雪枫2009年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彭雪枫,1907年生于河南省镇平县。大革命时期,彭雪枫在党的影响教育下,接受了马列主义,开始了“出生入死,致力革命二十年”的光辉斗争历程。1932年9月,红三军团师长郭炳生企图挟所属第五团叛变投敌。时任师政委的彭雪枫仅带随行武装追了5天,将全体指战员带回来与主力会合,因此荣获“红星奖章”。在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进行战略转移的危难形势下,他调任中革军委第一局(作战局)局长,协助朱德、周恩来等进行军事指挥。彭雪枫英勇善战,一次次深入敌后险境,圆满完成党交给的特殊任务,堪称虎胆英雄。1936年9月,毛泽东安排彭雪枫担任“特使”,辗转半个中国,力促国共合作,“逼蒋抗日”。1936年11月,他第二次接受毛泽东的重托,与阎锡山进行谈判,表达了联合抗日的真诚愿望。西安事变爆发后,彭雪枫沉着冷静地向阎锡山转……

了解更多

【红色档案故事】1936年8月赵一曼的两封遗书

  • 2021-05-26
  • 11428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写给儿子陈掖贤(小名宁儿)的两封遗书(抄件)九一八事变后,各地抗日义勇军相继失败。中国共产党人以直接领导的游击队为骨干,联合其他抗日武装,于1934年2月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到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前,东北抗联已发展到三万多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大规模抗日武装。他们在白山黑水之间,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同日伪军作战数千次,歼敌一万多人。全国抗战爆发后,他们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斗争。1940年春,在日军的大“讨伐”中,东北抗联严重受挫,从三万多人减少到不足两千人,最后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东北抗联的英勇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牵制了大量日军,支援和鼓舞了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东北抗日联军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抗日英雄,赵一曼就是其中的一员。赵一曼,1905年出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受组织委派到哈尔滨工作。1934年,哈尔滨党组织遭到……

了解更多

【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中共中央拜年,为什么只奉“清茶一杯”?

  • 2021-05-24
  • 11141

春节团拜,仅奉“清茶一杯”。这是中国共产党从延安到北京,几十年来坚持至今的做法。在中国政治文化中,“团拜会”也就是“团体拜年会”,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新年酒会,但通常更具官方色彩。春节前夕,中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都会开展“团拜”。据亲历者后代回忆,“团拜会”始于延安,由毛泽东倡导。为杜绝送礼、不因拜年影响工作,便在年前将大家召集到礼堂,每人一杯清茶,开展“团拜”,无酒也欢。“团拜会”是中共的一大创造,既传承了习俗,也倡导了清廉之风。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元旦团拜会上督战“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在党史中留下浓重一笔。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举办的春节团拜会几成定制。春节前夕,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会和党内同志代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聚一聚、坐一坐,共迎新春,送上祝福。“座上清茶依旧,国家景象常新。”《人民日报》曾对1982年的团拜会这样报道,“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里今……

了解更多

刘后同的日记《北京古城和平纪略》(天津市平津战役纪念馆报送)

  • 2021-05-21
  • 11434

您看到的这件文物是刘后同的日记《北京古城和平纪略》。刘后同是傅作义的老师、密友、智囊。北平和谈期间,他力劝傅作义走和平之路,使傅作义的思想发生深刻转变。因此,刘后同被人们称作“和平老人”。新中国成立后,刘后同将85天日记整理成册,命名为《北京古城和平纪略》。他去世之后,这本日记由他的儿子刘开敏先生保存,直到捐赠给平津战役纪念馆。这本“和平老人”日记,不仅是平津馆的一级文物,更是那个时期各界人士向往和平、崇尚正义的见证。……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