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从千古荒原变中华粮仓

  • 2021-05-19
  • 11140

以1947年6月13日第一个公营农场——宁安农场诞生为标志,北大荒农垦事业走过了74年波澜壮阔的辉煌历程。先后有14万复转官兵、10多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和数以百万计的拓荒者进军北大荒,他们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在人迹罕至的千古荒原上,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北大荒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大粮仓。开发建设以来,北大荒农垦累计生产粮食7800多亿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6400多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400亿斤以上,商品粮调出量约占全国各省粮食调出总和的四分之一,为中国人端牢自己的饭碗作出了重大贡献。北大荒人在为国家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历久弥新的北大荒精神。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历史,就是艰苦奋斗的历史。大荒初拓,是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在困难和挫折中不屈不挠,百折不回,艰苦奋斗,正是北大荒人的英雄本色。电影《老兵新传》就是反映北大荒人……

了解更多

毛主席题词:“一定要根治海河”

  • 2021-05-18
  • 11131

“九河下稍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天津依漕运和沿海内河贸易形成了城市格局。这座城市自古对“水”有依赖、与“水”有渊源。静静流淌的海河,被天津人称为“母亲河”。然而,历史上的海河曾是一条桀骜难驯的“蛟龙”。海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给人民带来过不少苦难。1963年8月,海河南系降下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大暴雨,洪水泛滥成灾,河堤相继溃决,数百里一片汪洋,流域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吕志茹教授著有多篇关于“根治海河”运动的论著。她翻阅过大量历史资料,向记者介绍了当年触目惊心的灾情。“海河上游支流繁多,但入海口狭小,无法满足泄洪需要。那次水灾,为了保证天津市和津浦铁路的安全,分洪牺牲了大量良田。当时,泄水尾闾少而不畅,积水迟迟不能排除。大水灾带来了惨痛教训——海河不治,农业生产无法保证,城市、工业、交通运输业面临严重威胁。”全面、彻底治理海河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共识。毛泽东主……

了解更多

“沂蒙母亲”王换于:精心救护八路军伤员 用心照料革命者后代

  • 2021-05-17
  • 11550

王换于(1888年—1989年),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19岁嫁给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的于泮。1938年12月,王换于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选为东辛庄村妇救会会长和艾山乡副乡长。她的丈夫、两个儿子和大儿媳在她的影响下,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抗战时期创办战时托儿所,照料抚养了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工作人员和革命烈士的近百名革命后代,被誉为“沂蒙母亲”。1939年夏,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大众日报社等先后驻扎在东辛庄村。随同机关一起来的还有一批孩子,为免除部队的后顾之忧,王换于主动要求建立战地托儿所。在当地党组织的协助下,她主动挑起了抚养和照顾抗战将士子女的重担。一次,她到西辛庄村察看寄养的孩子时,看到一位烈士的孩子没有奶吃,瘦弱不堪,她便将孩子抱回家,交给正在哺乳期的二儿媳。此时,二儿媳正抚养着自己的孩子和另外一个孩子,奶水显然不够吃。王换于叮咛儿媳:“让革命烈士的孩子吃奶,……

了解更多

一张借据映照初心

  • 2021-05-16
  • 11391

这是一张尘封了62年的借据。这是一份经历了血与火的承诺。1996年暮春的一天,在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延寿瑶族乡官亨瑶族村。村民胡运海在老屋里整修灶台时,在墙里面发现了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子,打开之后,里面竟是一张发黄的毛边纸,边缘部分已经破损。待他小心翼翼地将纸铺开时,几行工工整整的毛笔字跃然眼前:借据今借到胡四德伯伯稻谷壹佰零伍担生猪叁头重量伍佰零叁斤鸡壹拾贰只重量肆拾贰斤。此据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具借人叶祖令(印章)公原(元)一九三四年冬“一张借据”原件,现收藏于汝城县档案馆。借据中提到的胡四德正是胡运海的爷爷。随着借据的发现,一段红军与瑶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浮出水面。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开始了伟大的长征。在突破国民党的第一道封锁线之后,10月29日至11月13日,中央红军主力共计8.6万余人,分五路进入湖南省汝城县,历时16天,行程130余……

了解更多

焦裕禄在大连工作的日子

  • 2021-05-15
  • 11206

这是焦裕禄与爱人徐俊雅的合影(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大连博物馆供图)新华社大连5月14日电 这是焦裕禄亲笔写下的履历表:坐过牢,挖过煤,当雇工,在旧社会颠沛流离;加入中国共产党,迎来社会主义新中国,在一个个岗位成长……这份现存于大连博物馆的履历表,两位健在的亲历者,14幅半个世纪前工人自发创作的木版画,将时空拉回至1955年3月至1956年底的大连,拼出焦裕禄鲜为人知的大连故事,讲述他在大连起重机器厂工作的日子:从“门外汉”到“最棒车间主任”,把办公室搬到车间,给夜班女工看孩子……这是焦裕禄来到大连起重机器厂后,亲笔书写的履历表(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大连博物馆供图)旧社会经历的苦难有多深,对共产党、新中国和祖国人民的热爱就有多深。焦裕禄在大连的600多天,实践着“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和“任……

了解更多

“常胜将军”粟裕

  • 2021-05-13
  • 11197

粟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将领,新中国首次授衔十位大将之首。他一生南征北战,驰骋沙场,出生入死,历尽艰辛,为党为人民屡建奇功;他多谋善断,料敌如神,用兵灵活,善出奇兵,是华东战场上威震敌胆的“常胜将军”。依据战争内在规律寻找克敌制胜的办法1907年8月10日,粟裕生于湖南省会同县伏龙乡枫木树脚村一个富裕家庭。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随部到井冈山。土地革命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连长、营长、支队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十军团参谋长兼任十二师师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时,粟裕任红军第64师师长。1930年12月30日上午,浓雾渐渐散去,随着毛泽东一声令下,埋伏在龙冈四周的红军如从天而降,敌人猝然遭到打击,顿时慌了手脚,如潮水般溃逃,我军趁机发起猛攻,战斗持续到黄昏,全歼逃敌,活捉了敌师长张辉瓒。接着,在毛泽东指挥下,粟……

了解更多

蔡和森: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

  • 2021-05-12
  • 11146

这是蔡和森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新华社长沙5月10日电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蔡和森纪念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和森蔡畅故居光甲堂、矗立着“蔡和森同志光辉一家”群雕的蔡和森广场……在革命老区湖南省双峰县,蔡和森,感动着一批又一批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蔡和森同志1895年3月生于上海,4岁随母亲回到家乡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当时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之下,社会动荡,人民困苦,政治黑暗。青少年时期,蔡和森同志就树立了“匡时救民”的远大抱负,立志改造中国。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他与毛泽东同志结为志同道合的挚友,成为湖南先进青年的表率。1918年,蔡和森与毛泽东等同志在长沙共同发起组织了新民学会,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之后,蔡和森同志在留法期间提出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新民学会的活动方针,得到广泛赞同,产生很大影响。1919年,北京爆发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

了解更多

孙安定烈士:“钱庄少爷”义无反顾走上长征路

  • 2021-05-11
  • 11100

孙安定,1909年7月出生,是福建厦门生意兴隆的华记钱庄大公子。年轻的他义无反顾走上长征路,激情饱满地做宣传工作,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点燃战友心中熊熊火焰,坚定夺取胜利的信心,却因病牺牲在长征路上。孙安定烈士(1909—1935年)孙安定是家族长子,少年时代正值家族中兴得意之时,父母要把他培养成材,继承孙家蓬勃发展的金融事业。1930年,孙安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这是一条与他父亲期望大相径庭的道路。孙安定经常利用身份到父亲的钱庄里支款,自己却从不乱花一文,都用来支持革命。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罗明后来回忆,厦门地下党组织的活动经费主要依靠上海党中央和闽西苏区接济。有一次,经费中断甚久,福建省委各机关拖欠了房租,房东催得很紧,同志们的生活也产生了严重的困难。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刻,孙安定设法从家里弄来了一笔钱,甚至连他妹妹的首饰也被贴上了,解决了福建省委的燃眉之急。谈起这件事,罗……

了解更多

傅有智烈士:他把两次生命都献给了党

  • 2021-05-10
  • 11256

傅有智,早年就读于福建厦门同文中学,1929年秋加入共青团,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7月31日,被捕的傅有智被押赴刑场,之后奇迹般生还,得以重新投入革命。傅有智烈士(1911—1933)1930年7月25日,傅有智在攻打厦门盐税局时被捕入狱。在这次攻打行动中,有两位同志当场牺牲,有四位同志被捕后在狱中遭到杀害,被捕的同志个个都是铮铮铁汉,面对敌人的利诱和酷刑,他们始终守口如瓶,用行动显示了对党的忠诚,粉碎了敌人妄图把厦门共产党人“一网打尽”的妄想。7月31日,是傅有智“遇难”的日子,也是他获得第二次生命的一天。这天晚上,厦门港渔行口广场上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此时,一阵罪恶的枪声响起。在“噼噼啪啪”的枪声中,傅有智和其他三位难友倒在血泊中。刽子手认为已经“完成任务”,匆匆离开刑场回去交差,第二天来收尸时大惊失色:四具遗体少了一具。经详细查验,发现是傅有智的遗体没了,沿……

了解更多

鞠躬尽瘁!中共创始人之一王尽美这样践行初心

  • 2021-05-09
  • 11153

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历程中,涌现了一批灿若星辰的革命先烈,他们以开拓者的无畏姿态,传播马克思主义,播撒革命的种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专栏,带您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王尽美。王尽美生于1898年,原名王瑞俊,山东诸城人。1918年王尽美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五四爱国运动期间,他被推举为山东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1920年3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后,王尽美被发展为外埠会员,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1年春,王尽美与邓恩铭等发起创建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同年7月,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10月,在他直接领导下,京奉铁路山海关工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大罢工,历经9天,取得斗争胜利。在终日的奔波中,王尽美积劳成疾,患上严重的肺病。但他仍以带病之身,奔走于济南、青岛、北京、上海、……

了解更多